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关于推进辽河旅游带建设、更好发挥辽河综合效益的建议》(第1153号建议)的答复意见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7日          编辑:水利厅liuyang         来源:厅办公室

王士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辽河旅游带建设、更好发挥辽河综合效益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辽河治理保护工作完成情况简述

  2010年辽河保护区划区设局以来,坚持以扎实推进“一区三带”建设为主线,以促进实现国家确定的水质目标,实现辽河生态健康,保证行洪安全,建设生态旅游产业试验示范区,全面加强治理保护能力为重点,创新管理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推进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让辽河(堤固、洪畅、水清、滩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周边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同成为流域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展现辽宁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流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为长远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激发辽河保护区生机和活力。

  “十二五”期间,一是实施退耕(退林)还河工程。辽河干流实现封育面积75万亩以上,实行封闭管理,减少人为干扰。实现了辽河538 公里长、440 平方公里的生态廊道全线贯通。二是强化实施河道治理工程。搬迁河道居民146户,清理砂场123个,清理套堤 183公里,修复河岸带353 公里,补植护堤林 3.4万亩;综合治理河道167公里,治理险工险段、沙基沙堤102处,河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持续好转。三是建设生态蓄水及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在辽河干流建设17个生态控制工程、17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在支流建设20处支流河口治理工程,配合有关部门对沿河村屯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修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道路一期工程,推动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四是稳妥推进城市段景观化建设工程。辽河干流沿岸14个县(市、区)均有行洪安全、生态怡人、景观优美的自然生态风光,尤其铁岭市新城区段,沈阳市沈北新区段、新民市毓宝台段、辽中县城郊段,鞍山市台安县大张桥段,盘锦市城市段等建设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五是加强辽河“三带”建设工作。认真履行省辽河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完成辽河“三带”规划的编制工作。联合省交通厅和沿河各市政府提出了辽河堤顶路建设意见,启动了投资10亿元的第一期堤顶路建设工程。启动辽河两侧旅游产业和农家乐、农业园区布局工作,推进昌图福德店、沈北石佛寺、台安大张桥、盘锦湿地搞规模旅游开发。

  省水利厅对辽河铁岭县新调线段综合治理开发高度重视,按照相关规划及设计,2012-2015年陆续投入省级补助资金2300多万元,对新调线橡胶坝上下游河段实施了清淤疏浚、河岸防护、生态湿地工程和旅游路、码头、停车场等附属设施建设。形成了一条绵延3公里水清、滩绿、景美的生态景观湿地廊道,大大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提升了沿河居民的人居环境,并为下一步旅游产业开发夯实了基础。

  二.规划情况

  根据2015年8月28日省政府常务会议批准的《辽河凌河保护区治理与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的重点任务一是以保护水质、划定生态红线、构建生态廊道、形成生态屏障为重点,优化生态空间,构筑“一线两廊两网”的生态空间格局。二是通过生态产业发展与生活方式引导,妥善解决辽河、凌河辐射带保护和沿岸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生态带、旅游带、城镇带建设。三是科学有序实施河道整治工程、污染防治工程、生态恢复工程、产业发展及能力建设。

  其中辽河铁岭县段将继续大力推进自然湿地生境恢复工作,在保证防洪安全、生态安全、水质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开发朱尔山风景区、生态农庄、无公害农产品观光园等一批新兴旅游项目,并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推荐沿河美丽乡村建设。

  三.不足及制约因素

  “十二五”期间,在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沿河地方政府特别是沿河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辽河治理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还有很多不足,产业发展的短板问题尤其突出。一是发展基础不均衡,南北差异较大;二是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制约;四是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规模档次处于较低水平;五是产业经济规模较小,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缺乏创新。

  同时产业的发展还受到保护区生态环境容量、水资源保护、河道纳污总量、土地征占等要素的制约。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按照《“十三五”规划》和“河长制”要求继续大力推进辽河治理与保护工作,完成规划目标与任务;二是积极协调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地方政府,争取辽河生态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在资金扶持方面给予相应的倾斜,放宽相关贷款政策和招商引资准入条件等,为辽河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三是围绕现状优势旅游资源,充分挖掘辽河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生态旅游聚集体,包括生态旅游企业、关联企业、生态行业协会等,塑造精品辽河生态旅游度假区。四是加快辽河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创新和产品升级,由单一生态旅游向生态综合产业经济方向进行升级转变。五是引导和鼓励沿河村庄的居民参与,通过产业发展,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六是要做好产业发展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大管理和维护力度,保证项目可持续发展。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水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辽宁省水利厅

                                                             2017年6月1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