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关注 > 专题报道 > 2012年专题报道 > 全力推进千万亩节水滴灌工程建设 > 详情页

朝阳:节水滴灌工程“滴”出农民好日子

发布时间: 2016年05月03日   来源: 朝阳日报

“原来一亩地一般打个1000斤左右,最高也就1200斤,这两年能收2000多斤,这都是膜下滴灌的功劳。原来只是觉得它省水省工又省力,现在看来,还得加上最重要的一项——增产。”日前,正在自家院子里用机械打玉米的建平县昌隆镇东井村村民方自忠见到前来采访的记者,收获的喜悦溢于言表。到方自忠家帮忙的同村村民高红军接着话茬乐呵呵地说:“用了才知道滴灌这么好!原来浇地都得排号,多的时候要等上一个月,浇一亩地要花二十七八元。有时候庄稼都要旱死了,轮不到你,也只能干着急。现在,打开滴灌阀,两个小时就能浇十七八亩地。如今到浇地的时候,我们一个组出300元雇两个人,两天就能把几百亩地浇完。滴灌‘滴’出了丰收的好年头,‘滴’出了我们农民的好日子!”

朝阳十年九旱,农业季节性、区域性缺水问题十分严重。缺水困扰着我市农业发展。“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的现实,使朝阳人深刻认识到了改变大水漫灌陋习,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行节水新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上世纪90年代末,我市就开始引进喷灌、滴灌、小孔出流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独具朝阳特色的节水高效灌溉模式,即“山下一塘(或一井),山上一池(或一窖),灌溉一片保护地大棚(或一片果树和经济林,或一个畜牧养殖小区)”。

    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增强农田抗旱保收、增收能力,2010年,我市在北票、凌源、朝阳、建平、喀左5个县(市)启动了玉米膜下滴灌试点工程。经过全市水务部门和各项目区政府的共同努力,完成项目投资1003万元,完成工程19处,新打井10眼,旧井改造108眼,铺设滴灌带1.05万千米,推广面积2.1万亩。经过专业测算,试点区玉米亩均滴灌2~4次,比常规播种增产200~400公斤,节水60%以上,节支百元以上,示范效果良好。为加快推广这一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根据国家水利部开展节水增粮工程的要求,我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快速推进和群众早日受益。一是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对各县(市)区的考核评价体系。二是整合实施项目,解决工程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协同作战”原则,加强与千亿斤粮食工程等项目的整合,实现多项目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确保滴灌工程按标准完成。三是强化技术指导,严格把握水源工程水量保证关,强化工程验收标准。四是规范程序,加强工程建设管理,规范管材设备采购供应。通过招投标方式采购管材设备,强调“四制”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据介绍,2011年,全市争取省财政资金近3亿元,共完成千万亩节水滴灌农业工程面积41万亩,其中玉米21万亩,果树16.5万亩,经济作物3.5万亩。据统计,全市总增产粮食3900万公斤,增收7700万元,平均增产幅度为28%,其中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建平县粮食增产幅度达到36%;果业总增产1700万公斤,增收6900万元;经济作物平均每亩增收1000元,增收3500万元;全市41万亩滴灌节水农业工程总增收1.8亿元,共节约用水4500万立方米,节水幅度达50%,肥料利用率由原来的30—40%提高到50—60%。2012年,我市节水灌溉任务面积为40.54万亩。截至目前,189个片区已全部开工,1601处水源工程和3872公里地埋管路已全部竣工。

    据悉,到目前,我市节水滴灌工程控制面积已达到83.64万亩。“十二五”期间,我市计划完成206万亩节水滴灌工程任务,占全省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其中95%以上为玉米膜下滴灌工程。全市实施的节水滴灌工程投产后,粮食增产预计将达到8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16亿元。全市208万农业人口,人均每年增收557.6元。

 

附件下载


辽ICP备10008193号 访问统计:
主办单位: 辽宁省水利厅
地址: 沈阳市和平区十四纬路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