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市水资源总量为14.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54立方米,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二分之一,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属于极度缺水地区。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行政、经济、工程、科技和宣传教育等综合措施,推进节水降耗,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建章立制,有序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我市成立了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领导小组,并制定发布了《锦州市开展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活动方案》。为扎实有序地推进这项工作,市政府提出了“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的工作方针,确定了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工作原则,明确了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工作目标,并相继编制了《锦州市节水型社会实施方案》、《锦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锦州市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锦州市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使我市节水工作步入了规范化轨道。
二是计划审批,有效控制用水总量。全市认真贯彻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节水原则,全面推行计划用水年度审批制度,有效控制了城市用水总量的增长。一是严格按照行业用水定额核定用户的供水指标。水资源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对批准的用水指标进行认真检查,一经发现超计划指标的用水户,按相关规定加价征收水费。通过经济杠杆的激励和约束,有效调动了用水户进行节水改造的积极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二是建立了远程实时监测网络系统。以锦州移动通讯和水利骨干网为平台,建立了远程实时监测网络系统,对取水大户实行24小时取水监测。目前,全市已完成远程监测工程31处,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科技含量。
三是更新改造,推进工业生产节水。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使用节水新工艺、新设备、新器具,不断改进节水设施,极大地提高了用水水平。锦州石化公司在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的情况下,通过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安装工作,用水量实现了零增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原来的90%提高到97%。锦州东港电力集团公司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废水回收利用工程,日节水能力提高了6万立方米。锦州市啤酒厂投入1500万多元,对厂区供水设备和生产工艺进行全面改造,在产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取水量由原来的每年180万吨下降到现在的每年71万吨。为了检验企业用水的合理性及节水效果,定期对30多家重点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检查纠正用水单位在用水环节中存在的跑、冒、滴、漏问题,并对产品用水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为这些企业提供科学合理的用水方案,实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
四是增节结合,推进农业节水。农业是我市的用水大户。为有效解决农业用水短缺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大力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全市设施棚室占地面积已发展到120多万亩。二是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采用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滴灌等节水技术,增加节水灌溉面积。到目前,我市已累计建设节水灌溉工程1000多处,节水灌溉面积已达49万亩。此外,针对凌海灌区设施老化、渠系主要建筑物渗漏严重的问题,我市争取省以上资金1300多万元,启动实施了凌海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三是大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全市以水不下山、水不出境、水不入海为目标,以实施大凌河流域治理区和黑土区治理项目为重点,达到了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的目的。
五是加强保护,推进水资源持续利用。大、小凌河扇地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扇地内建有我市大型水源地10余座。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扇地的地下水被长期超采,海水入侵现象十分严重,对当地近15万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也时刻威胁着我市城市供水安全。为有效保护大、小凌河扇地地下水资源,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通过削减开采量、增加地下水人工回灌、在咸淡水界面形成高水位等综合性措施防止海水入侵的治理保护方案。2005年以来,我市加快实施防海水入侵工程,目前大凌河二干渠改造、渗水横渠和挡潮坝三项工程已全面竣工,“引大入小”主体工程也基本完成。工程全部投入使用后,每年可使扇地增加地下水补给量6500万立方米,将从根本上解除海水对扇地的入侵威胁,保障锦城近百万人的供水安全。
六是科学利用,大力开发非常规水源。针对我市水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探索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努力将海水、中水等用于工业循环冷却和城市开发建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