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频道 > 资讯详细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频道 > 媒体聚焦

辽宁丹东“河套经济”和谐双赢

发布时间: 2016年06月28日   来源:

  本站讯  初春时节,柳枝抽丝,吐出淡绿的嫩芽,缤纷的樱花四处绽放,辽宁丹东广袤的山峦春意正浓。

  宽甸满族自治县毛甸子镇毛甸子村2组农民刘冬从4月12日开始,就在自己承包的河滩地里忙活起来。今年,除了继续在河滩地植树,并管理好这2000多亩林子之外,刘冬还要悉心照顾林下空地上散养的数量庞大的“笨鸡”。正是这小小的河套,在给刘冬提供了致富项目的同时,也染绿了眼前望不到尽头的大片山川,让昔日的濯濯童山重新披上绿衣。

  两年来,丹东市投资“河套经济”的民营资本高达6964万元,成千上万的“刘冬”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河滩、河岸资源,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演绎得完美而生动。

生命线之痛

  辽东山区处处有河,屯屯有沟。作为一个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农业大市,除了独一无二的山林资源,丹东的河滩、河岸资源也极为雄厚。据统计,丹东市境内有1公里以上的沟道12049条,2公里以上的小河道944条。

  蜿蜒曲折的河流在给丹东农民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也常常让他们叫苦不迭。一到汛期,大大小小的河流几乎年年洪水肆虐。在很多镇村,以前农民意见最大的公益事业就是两条:一是修路,二是治河。因为村路、屯堡路、农田作业路往往傍着大小河流,最好的田块也多集中于河流两岸,许多庄户人家更是傍河而居。对他们来说,河流就是农家的生命线。

  2001年7月,丹东地区普降大暴雨,很多镇村山洪咆哮。洪灾过后,丹东农民对这“一分水”终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发现,河岸堤防有无草、树,受灾情况大不一样。凡是有枫杨护岸的河堤均安然无恙,而无护岸林带的地方堤毁路断,新造农田成为乱石滩,农民多年修路、治河、造田的成果付之东流。

求变图新生

  多年的治水实践使丹东市意识到,水来土掩并非良策。堤防整治应该是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并举,以生物技术为主。然而,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水利建设一直由国家和集体一手包揽,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包袱大,投资严重不足,因此,历史欠账也较多;同时,由于主体不明,产权模糊,管护权落不到实处,施工不够科学,特别是广大农民没有发动起来,也使不少工程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益。究其根源,只有引入市场化手段,实现机制创新,让农民当家作主,才能打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僵局。

  丹东市结合荒山承包和集体林产权改革经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户承包河流流段和岸滩,参与河岸生态建设和“河套经济”开发的政策。2004年,丹东首先在振安区汤山城镇龙升、石安等几个村进行护岸林建设财政补贴试点。以前是政府拿钱买苗,农民出工出力栽树,栽后无人管护,成活率不到30%,真可谓年年植树不见林。而新政策直接奖励造林成活的农民,一棵枫杨植树、管护总成本0.8元,财政补贴就达到了一半。同时,农民承担管护责任,经水利部门批准,可以对枫杨进行修枝、打杈和平茬。一石激起千层浪,农民的热情被迅速激发起来。两年来,这几个村的农家妇女和孩子养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没事儿就到自家负责的堤坝上转一转,发现有盗伐或放牧毁林的,农民便一查到底。

  根据日前出台的《丹东市“十一五”期间河道枫杨护岸林及河滩地造林工程实施方案》,五年内丹东将完成3634公里河道的枫杨护岸工程,河滩地造林今明两年完成9976亩。其中,枫杨护岸林建设全面推广财政补贴的办法,新植枫杨护岸林允许农民修枝、打杈和平茬,不准随意砍伐;新造河滩经济林,则参照自留山政策管理。

河套的魅力

  政策上的扶持和倾斜,为丹东的“河套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很多农民纷纷投资,在河流、河岸上搞起了产业项目,不但赚回了大把的票子,还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毛甸子镇宝石村3组的鄂利彦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利用生态环境好的优势,承包了村里之前一直闲置的上百亩山沟,进行封沟养蛙,年收入七八万元。如今,在毛甸子镇,像鄂利彦一样的农民共有50多户,仅林蛙一项产值每年就达到了300多万元,而在河流的岸边,林、果、菜、粮、菌、药六业同样兴旺,往日的荒河滩正在变成农民致富的金窝窝。

  在民间资金的关照下,丹东市不少地方的河套经济逐步往观光性质上靠拢,出现了一批能够吸引城市游客的河岸旅游项目。宽甸县虎山镇想方设法引进民间资金开发河滩,在安平河上建起了旅游度假、休闲垂钓等经营设施,每

附件下载